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7 点击次数:次
一、新能源汽车的介绍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以外的、被新近开发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而新能源汽车利用的能源主要为氢能、电能及太阳能,较以汽油、柴油作为燃料的汽车来说,旨在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新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
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经验技术方面均存在不足,且产业的宣传面覆盖不够广泛, 难以拉动产品在国内的需求量。
2017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79.4 万辆, 同比增长53.8%, 销售量达77.7 万辆, 同比增长53.3%, 产销比高达97.9%,各项比率创历史新高。目前,占据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较大份额的品牌主要有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18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将超过100 万辆。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近年来做出的探索
(一)政府资金补助
政府补贴是政府介入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政府建立了规模性、持续性、多环节的产业补贴政策。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制定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每辆可获5 万元补助,纯电动乘用车最高每辆可获6 万元补助,以最直接的方式刺激了消费。据统计,只2013 年到2015 年,中央财政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拨款已达284.44 亿元,地方财政年拨付的补助资金合计数超200 亿元。
(二)税收优惠政策
财政部在2014 年9 月宣布,截至2017 年年底,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三年之后宣布免税政策将再延期至2020 年年底,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福音。部分新能源汽车诸如纯电动商用车、燃料电池商用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船税。而纯电动乘用车和燃料电池乘用车不属于车船税征税范围,不需上缴车船税。
(三)多地开展试点工作
目前, 我国已分批在25 个城市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这25 个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功不可没。合肥市率先采用融资租赁的模式,扩大了销售规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其他城市积累了可借鉴的推广经验。174 个充电站和8107个充电桩相继在我国建成,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也已在多地开展试点工作, 力求建设一个完善的监管回收利用体系。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商业化示范运行规模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三、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
一辆电力驱动汽车在快速充电站完全充满电大概需要15 分钟,而使用普通电源却需要整整10 个小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建成大规模的充电站,尤其在各大高速服务站缺少相应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消费者即时充电的需求。且统一标准的充电站、充电桩的建造成本较高,在投入巨额资金的前提下不能完全保证建成后的产出比,这也决定了当下电动汽车在使用体验上难以追赶燃油汽车的局面。
(二)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新能源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产销及售后一体化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市场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便是电池衰减问题,电池容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了汽车行驶里程的缩减,给消费者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未全面实行“三包”的售后服务,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缺乏统一的处理加工流程,由于缺少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汽车返厂修理或等待原厂供货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车主普遍反映对售后维修服务不满意。
(三)技术存在局限性
就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 我国的科研创新技术较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不足。新能源汽车产业与电池行业紧紧捆绑在一起,然而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品牌除比亚迪外,几乎所有汽车的电池都是从国外大批量采购,或是中外合资生产。技术的局限性不仅体现在电池, 其他的基础设施及核心零部件也是如此,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趋于对国外进口的部件进行组装处理,缺乏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四)市场需求不足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够成熟,市场需求难以达到较大规模,各品牌分散经营,导致新能源汽车的核准售价没有统一标准,呈现较高的走向,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大多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私家车的产销量明显不足,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补贴扶持政策,导致规模化、商业化生产难以得到实现。短期使用电力新能源汽车,虽然使用成本较燃油汽车而言要低得多,但就长远分析却未必如此,普通电池的使用寿命平均在6 年左右,而更换一块电池的成本却高达数万元,且日常维修及保养费用也维持在较高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更多的车主还是会趋于选择购买传统燃油汽车。
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一)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实现技术新突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即便新能源汽车的时代提前到来,我国由于技术壁垒失去核心竞争力会导致国内消费者加大对进口汽车的购买量,难以在国内外竞争市场上立足。一方面,我国必须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投入,降低对进口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过度依赖,独立生产出高性能的成熟产品,自产自销进一步降低汽车的购置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应不断寻求技术上的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及研发经验, 通过合资并购等手段与他国展开跨国合作,致力于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且科研创新不仅局限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技术及工艺,电池产业的研发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尤其重要,应着眼于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加大蓄电量,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其安全稳定性。
(二)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其配套装置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为锂电池及电机原材料,竞争格局较为稳定,其核心变量在于部分稀缺材料的供给;产业链中游为电池、电机和电控,构成了汽车的核心动力部件;产业链下游则为整车,完成最后的组装。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存在着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状况, 国内金属锂矿储量丰富、组装技术发展也较为迅速,但电池、电机的国产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新能源汽车行业尚未出现领跑的龙头企业,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商, 甚至其他行业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造成了市场的紊乱竞争局面。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应制定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统一准入标准, 并为核心部件的尺寸、性能划定统一标准,以规范市场的发展;注重品牌策略,生产出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品,以扩大在国际竞争市场的市场份额。政府还应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在充电设备、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充电设备、能源供应站的覆盖面。
(三)发展混合动力汽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布局,首要应着眼于解决新能源汽车的两大重要缺陷———充电难、续航里程短。在此方面混合动力汽车却可以取其所长、去其所短。混合动力汽车是指装有两个以上动力源的汽车,一般是指在纯电动汽车上加装内燃机,短途行驶时由电池提供电力,长途行驶时则使用汽油燃料,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还能加长汽车的行驶里程。在近十年内新能源汽车虽无法撼动燃油汽车的市场地位,但全球各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前瞻性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汽车制造商也应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系统也存在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蓄电池的改进、内燃机燃烧系统的优化、调换动力源控制策略的设计等。
(四)加强后续人才储备
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我国目前汽车产业的人才市场而言,新能源技术的相关人才较少,科研创新的专家更是稀缺,日常的维修服务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进而导致维修难的问题。当前的汽车行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经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政府应加强产业研究机构与各高校的合作,加强产业的后续人才储备;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科研组织协会,定期开展科学研讨会议,为行业内专家提供交流的平台,并提供国外学习的机会;将国家相关专项工作提上日程,组建行业内精炼的科研队伍,力求实现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及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创新。
(五)建立售后服务体系
售后服务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扩大本品牌的服务站点建设,对售后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满足新能源汽车的日常维修保养等需求,并引入部分专业性的高技能人才,对于汽车的特殊情况也能灵活处理;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返厂修理及原厂供货的服务体系,售后服务达到标准化、流程化,极大程度缩短维修时间;政府应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售后服务做出统一规定,合理保障消费者权益。
五、结语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对于资源及环境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产业建设,在发展策略、推广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但仍然遇到了技术壁垒带来的限制,政府导向作用不够明显。汽车产业的节能环保、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任重而道远,产业发展除了政府的扶持外,还需要消费者的支持与配合,提高“绿色出行”的自我意识,助力新能源,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光明的前景。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以外的、被新近开发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而新能源汽车利用的能源主要为氢能、电能及太阳能,较以汽油、柴油作为燃料的汽车来说,旨在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新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
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经验技术方面均存在不足,且产业的宣传面覆盖不够广泛, 难以拉动产品在国内的需求量。
2017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79.4 万辆, 同比增长53.8%, 销售量达77.7 万辆, 同比增长53.3%, 产销比高达97.9%,各项比率创历史新高。目前,占据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较大份额的品牌主要有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18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将超过100 万辆。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近年来做出的探索
(一)政府资金补助
政府补贴是政府介入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政府建立了规模性、持续性、多环节的产业补贴政策。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制定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每辆可获5 万元补助,纯电动乘用车最高每辆可获6 万元补助,以最直接的方式刺激了消费。据统计,只2013 年到2015 年,中央财政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拨款已达284.44 亿元,地方财政年拨付的补助资金合计数超200 亿元。
(二)税收优惠政策
财政部在2014 年9 月宣布,截至2017 年年底,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三年之后宣布免税政策将再延期至2020 年年底,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福音。部分新能源汽车诸如纯电动商用车、燃料电池商用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船税。而纯电动乘用车和燃料电池乘用车不属于车船税征税范围,不需上缴车船税。
(三)多地开展试点工作
目前, 我国已分批在25 个城市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这25 个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功不可没。合肥市率先采用融资租赁的模式,扩大了销售规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其他城市积累了可借鉴的推广经验。174 个充电站和8107个充电桩相继在我国建成,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也已在多地开展试点工作, 力求建设一个完善的监管回收利用体系。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商业化示范运行规模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三、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
一辆电力驱动汽车在快速充电站完全充满电大概需要15 分钟,而使用普通电源却需要整整10 个小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建成大规模的充电站,尤其在各大高速服务站缺少相应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消费者即时充电的需求。且统一标准的充电站、充电桩的建造成本较高,在投入巨额资金的前提下不能完全保证建成后的产出比,这也决定了当下电动汽车在使用体验上难以追赶燃油汽车的局面。
(二)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新能源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产销及售后一体化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市场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便是电池衰减问题,电池容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了汽车行驶里程的缩减,给消费者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未全面实行“三包”的售后服务,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缺乏统一的处理加工流程,由于缺少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汽车返厂修理或等待原厂供货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车主普遍反映对售后维修服务不满意。
(三)技术存在局限性
就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 我国的科研创新技术较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不足。新能源汽车产业与电池行业紧紧捆绑在一起,然而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品牌除比亚迪外,几乎所有汽车的电池都是从国外大批量采购,或是中外合资生产。技术的局限性不仅体现在电池, 其他的基础设施及核心零部件也是如此,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趋于对国外进口的部件进行组装处理,缺乏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四)市场需求不足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够成熟,市场需求难以达到较大规模,各品牌分散经营,导致新能源汽车的核准售价没有统一标准,呈现较高的走向,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大多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私家车的产销量明显不足,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补贴扶持政策,导致规模化、商业化生产难以得到实现。短期使用电力新能源汽车,虽然使用成本较燃油汽车而言要低得多,但就长远分析却未必如此,普通电池的使用寿命平均在6 年左右,而更换一块电池的成本却高达数万元,且日常维修及保养费用也维持在较高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更多的车主还是会趋于选择购买传统燃油汽车。
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一)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实现技术新突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即便新能源汽车的时代提前到来,我国由于技术壁垒失去核心竞争力会导致国内消费者加大对进口汽车的购买量,难以在国内外竞争市场上立足。一方面,我国必须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投入,降低对进口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过度依赖,独立生产出高性能的成熟产品,自产自销进一步降低汽车的购置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应不断寻求技术上的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及研发经验, 通过合资并购等手段与他国展开跨国合作,致力于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且科研创新不仅局限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技术及工艺,电池产业的研发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尤其重要,应着眼于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加大蓄电量,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其安全稳定性。
(二)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其配套装置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为锂电池及电机原材料,竞争格局较为稳定,其核心变量在于部分稀缺材料的供给;产业链中游为电池、电机和电控,构成了汽车的核心动力部件;产业链下游则为整车,完成最后的组装。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存在着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状况, 国内金属锂矿储量丰富、组装技术发展也较为迅速,但电池、电机的国产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新能源汽车行业尚未出现领跑的龙头企业,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商, 甚至其他行业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造成了市场的紊乱竞争局面。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应制定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统一准入标准, 并为核心部件的尺寸、性能划定统一标准,以规范市场的发展;注重品牌策略,生产出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品,以扩大在国际竞争市场的市场份额。政府还应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在充电设备、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充电设备、能源供应站的覆盖面。
(三)发展混合动力汽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布局,首要应着眼于解决新能源汽车的两大重要缺陷———充电难、续航里程短。在此方面混合动力汽车却可以取其所长、去其所短。混合动力汽车是指装有两个以上动力源的汽车,一般是指在纯电动汽车上加装内燃机,短途行驶时由电池提供电力,长途行驶时则使用汽油燃料,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还能加长汽车的行驶里程。在近十年内新能源汽车虽无法撼动燃油汽车的市场地位,但全球各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前瞻性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汽车制造商也应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系统也存在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蓄电池的改进、内燃机燃烧系统的优化、调换动力源控制策略的设计等。
(四)加强后续人才储备
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我国目前汽车产业的人才市场而言,新能源技术的相关人才较少,科研创新的专家更是稀缺,日常的维修服务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进而导致维修难的问题。当前的汽车行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经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政府应加强产业研究机构与各高校的合作,加强产业的后续人才储备;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科研组织协会,定期开展科学研讨会议,为行业内专家提供交流的平台,并提供国外学习的机会;将国家相关专项工作提上日程,组建行业内精炼的科研队伍,力求实现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及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创新。
(五)建立售后服务体系
售后服务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扩大本品牌的服务站点建设,对售后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满足新能源汽车的日常维修保养等需求,并引入部分专业性的高技能人才,对于汽车的特殊情况也能灵活处理;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返厂修理及原厂供货的服务体系,售后服务达到标准化、流程化,极大程度缩短维修时间;政府应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售后服务做出统一规定,合理保障消费者权益。
五、结语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对于资源及环境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产业建设,在发展策略、推广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但仍然遇到了技术壁垒带来的限制,政府导向作用不够明显。汽车产业的节能环保、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任重而道远,产业发展除了政府的扶持外,还需要消费者的支持与配合,提高“绿色出行”的自我意识,助力新能源,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