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在高级维修电工课程中的实践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8-10-22 点击次数: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化给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育领域正面临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信息化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认可和接受。[2] 维修电工高级工课程是我校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和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笔者和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团队成员就信息化环境下如何进行《高级维修电工》课程‘教’与‘学’改革进行了大胆尝试,自课题组成立以来,经过了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为了了解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班级教学效果到底如何,为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有力依据,我们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资料搜集等方式,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工作。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说明
(一) 调查对象
本报告的调查对象有老师和学生。具体是:(1)课题成立以来,在本校实施信息化教学并参加人社局维修电工(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的五个自然班的学生,即课题研究的实验班学生;(2)本校给考工班级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任课教师;(3)公开课的校内外听课教师;(4)本校负责技能鉴定通过率统计工作的教师。
(二)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资料搜集法。(1)对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五个自然班的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5 份, 回收问卷135 份, 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7 份,有效问卷率94.07%。(2)对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任课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查阅教师的教学日志,搜集紧贴教学一线的第一手资料。(3)借助学校常规的教学开放周活动,部分实验班开设公开课进行教学展示,对参加听课活动的校内外教师进行访谈。(4)向学校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部门索取近三年我校维修电工(高级工)一次性通过率的统计数据,进行资料调查。
(三) 调查内容
为了解实施信息化教学前后的效果差别,对在教学活动中紧密相关的“师”和“生”双方通过多种方法都进行了主观和客观地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教师,主观层面,作为施教方站在“教”的角度的主观感受以及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客观层面,作为同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信息化教学课堂的评价。(2)对于学生,主观层面,作为受教方站在“学”的角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观感受;客观层面,来自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观察的过程性评价以及通过第三方的职业技能鉴定的一次性考工通过率情况。
二 调查结果分析
(一) 通过信息化教学,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明显更快更好
对比近三年技能鉴定考核的理论和实操成绩,自2017 年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以来,在考工训练内容不变、上课训练时间缩短一周(以前是7 周,现在是6 周)的情况下,考工通过率不但没有下降,
还略有上升,尤其是理论考核,通过率和平均成绩都有显著提高。表1 所示为近三年参加维修电工(高级)技能鉴定班级的相关成绩统计情况。
表1 近三年高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成绩及通过率统计


图1 某班级某月的访问数据统计图

图2 某班级某个学习任务的学习统计情况
表1 中显示,2017 年之前的理论平均成绩是71.88,一次性通过率92%,2017 年实施信息化教学后,理论平均成绩是79.57,一次性通过率98.05%。由此可见,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后对理论考核的成绩提高效果是显著的。而技能考核成绩方面,平均成绩和一次性通过率虽然没有明显提高,但在缩减训练时间的情况下,能保持稳中有升,也说明了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对提升学生对技能的掌握速度上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 信息化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显著提高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93.3% 的学生看过慕课学习平台上的课程学习资料,其中71.4% 的学生是主动看的。图1 所示是2017 年11 月份某个班级学生在慕课学习平台访问的后台统计数据,图2 显示的是某一个学习任务的视频观看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想在什么时间段学、学什么内容、学多久,甚至在哪里学,都能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安排,而不像传统教学模式下,只能在课堂上某个统一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如果没有及时掌握,可能也无法及时补救。显然,信息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
在技能教学方面,对近三年经常担任高级维修电工课程教学任务的六位老师进行访谈。普遍反映,在学校慕课学习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投放信息化教学资源、课堂上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后,在实操演示环节,尤其是PLC 编程模块的操作演示环节,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掌握情况要大大好于以前。表2所示为上课教师反馈的在实施信息化教学前后学生实操演示的对比情况。
表2 实操演示情况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前后的对比

在发放并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统计显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喜欢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课堂”的学生占100%,认为“信息化教学对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有帮助”的占100%。但同时,调查问卷统计也显示,尚有6.7% 的学生没有看过慕课平台上的课程学习资料,这其中,33.3% 的学生觉得“老师没说一定要看”,33.3% 的学生觉得“这些学习资源太枯燥,没有看的欲望”,还有33.3% 的学生认为“这些资源跟课程学习相关性不大”。由此可见,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更喜欢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网络学习平台上呈现的资源,学生也是有较高的要求,在内容的丰富性、课程相关性、形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上还有待提高。
(四) 信息化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也更从容更轻松
通过对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的访谈,普遍反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课前准备的工作量没有减少,尤其是第一轮上课的班级和课程,甚至更多,因为有些课程资源的制作,如视频微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比传统教学模式要多得多。但是,在课堂上,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以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等,教师的工作量会大大减少。例如,在PLC 实操演示环节以及设备排故方法演示等涉及在实训设备上操作的细节部分。以前,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牢固掌握技能,教师往往采取分组分别指导的方式,按组重复讲解很多遍,课堂上教师的工作量巨大。现在,可以借助视频直播技术,将教师演示的操作过程通过投影在大屏幕直播,全班学生同时学习,再结合网络学习平台上投放的一些学习资源,教师重复劳动大大减少,提高了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教师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容地去进行个别指导,实现因材施教。而且,很多课前花大力气制作的教学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在进行平行班第二轮授课时,教师也更轻松。再如,在给学生进行理论复习时,通过网络课程中“题库”和“试卷库”模块进行测验练习的发放,学生通过手机直接答题、提交、自动阅卷并反馈成绩等功能,教师可以省去大量的时间出试卷、印试卷、收发试卷、批改试卷等工作,而且实现了无纸化考试,更加节能环保。
三 调查的结论及改进对策
调查发现,借助学校现有信息化硬件平台和技术,在高级维修电工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确实在很多方面使该课程“教”与“学”的师生活动变
得更加高效和有效。但是,信息化手段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上使用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例如,实操演示视频资源,能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减轻教师课堂上的工作量,使教学双方都更轻松高效,但对于技能成绩的提高效果不显著;然而,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试题库,学生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进行理论复习和测验,及时自动批改试卷并将测验情况反馈给学生,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等措施,对提高理论考核成绩效果显著。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了学生在本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后的一些真实想法和感受,让课题组老师也认识到客观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此,我们提出几点改进的对策。第一,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资源建设和制作的能力,尽可能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第二,增加网络课程线上师生互动,让师生之间的互动能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后,使师生之间更加轻松、活泼、自由、愉快地沟通交流。第三,增强与学校慕课平台的技术人员之间的反馈沟通,提高平台访问期间的稳定性。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说明
(一) 调查对象
本报告的调查对象有老师和学生。具体是:(1)课题成立以来,在本校实施信息化教学并参加人社局维修电工(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的五个自然班的学生,即课题研究的实验班学生;(2)本校给考工班级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任课教师;(3)公开课的校内外听课教师;(4)本校负责技能鉴定通过率统计工作的教师。
(二)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资料搜集法。(1)对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五个自然班的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5 份, 回收问卷135 份, 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7 份,有效问卷率94.07%。(2)对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任课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查阅教师的教学日志,搜集紧贴教学一线的第一手资料。(3)借助学校常规的教学开放周活动,部分实验班开设公开课进行教学展示,对参加听课活动的校内外教师进行访谈。(4)向学校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部门索取近三年我校维修电工(高级工)一次性通过率的统计数据,进行资料调查。
(三) 调查内容
为了解实施信息化教学前后的效果差别,对在教学活动中紧密相关的“师”和“生”双方通过多种方法都进行了主观和客观地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教师,主观层面,作为施教方站在“教”的角度的主观感受以及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客观层面,作为同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信息化教学课堂的评价。(2)对于学生,主观层面,作为受教方站在“学”的角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观感受;客观层面,来自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观察的过程性评价以及通过第三方的职业技能鉴定的一次性考工通过率情况。
二 调查结果分析
(一) 通过信息化教学,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明显更快更好
对比近三年技能鉴定考核的理论和实操成绩,自2017 年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以来,在考工训练内容不变、上课训练时间缩短一周(以前是7 周,现在是6 周)的情况下,考工通过率不但没有下降,
还略有上升,尤其是理论考核,通过率和平均成绩都有显著提高。表1 所示为近三年参加维修电工(高级)技能鉴定班级的相关成绩统计情况。
表1 近三年高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成绩及通过率统计


图1 某班级某月的访问数据统计图

图2 某班级某个学习任务的学习统计情况
表1 中显示,2017 年之前的理论平均成绩是71.88,一次性通过率92%,2017 年实施信息化教学后,理论平均成绩是79.57,一次性通过率98.05%。由此可见,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后对理论考核的成绩提高效果是显著的。而技能考核成绩方面,平均成绩和一次性通过率虽然没有明显提高,但在缩减训练时间的情况下,能保持稳中有升,也说明了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对提升学生对技能的掌握速度上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 信息化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显著提高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93.3% 的学生看过慕课学习平台上的课程学习资料,其中71.4% 的学生是主动看的。图1 所示是2017 年11 月份某个班级学生在慕课学习平台访问的后台统计数据,图2 显示的是某一个学习任务的视频观看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想在什么时间段学、学什么内容、学多久,甚至在哪里学,都能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安排,而不像传统教学模式下,只能在课堂上某个统一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如果没有及时掌握,可能也无法及时补救。显然,信息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
在技能教学方面,对近三年经常担任高级维修电工课程教学任务的六位老师进行访谈。普遍反映,在学校慕课学习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投放信息化教学资源、课堂上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后,在实操演示环节,尤其是PLC 编程模块的操作演示环节,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掌握情况要大大好于以前。表2所示为上课教师反馈的在实施信息化教学前后学生实操演示的对比情况。
表2 实操演示情况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前后的对比

注:每个班级的学生均被分为11 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实操演示的统计。
(三)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更加喜欢有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的课堂在发放并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统计显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喜欢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课堂”的学生占100%,认为“信息化教学对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有帮助”的占100%。但同时,调查问卷统计也显示,尚有6.7% 的学生没有看过慕课平台上的课程学习资料,这其中,33.3% 的学生觉得“老师没说一定要看”,33.3% 的学生觉得“这些学习资源太枯燥,没有看的欲望”,还有33.3% 的学生认为“这些资源跟课程学习相关性不大”。由此可见,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更喜欢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网络学习平台上呈现的资源,学生也是有较高的要求,在内容的丰富性、课程相关性、形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上还有待提高。
(四) 信息化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也更从容更轻松
通过对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的访谈,普遍反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课前准备的工作量没有减少,尤其是第一轮上课的班级和课程,甚至更多,因为有些课程资源的制作,如视频微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比传统教学模式要多得多。但是,在课堂上,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以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等,教师的工作量会大大减少。例如,在PLC 实操演示环节以及设备排故方法演示等涉及在实训设备上操作的细节部分。以前,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牢固掌握技能,教师往往采取分组分别指导的方式,按组重复讲解很多遍,课堂上教师的工作量巨大。现在,可以借助视频直播技术,将教师演示的操作过程通过投影在大屏幕直播,全班学生同时学习,再结合网络学习平台上投放的一些学习资源,教师重复劳动大大减少,提高了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教师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容地去进行个别指导,实现因材施教。而且,很多课前花大力气制作的教学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在进行平行班第二轮授课时,教师也更轻松。再如,在给学生进行理论复习时,通过网络课程中“题库”和“试卷库”模块进行测验练习的发放,学生通过手机直接答题、提交、自动阅卷并反馈成绩等功能,教师可以省去大量的时间出试卷、印试卷、收发试卷、批改试卷等工作,而且实现了无纸化考试,更加节能环保。
三 调查的结论及改进对策
调查发现,借助学校现有信息化硬件平台和技术,在高级维修电工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确实在很多方面使该课程“教”与“学”的师生活动变
得更加高效和有效。但是,信息化手段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上使用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例如,实操演示视频资源,能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减轻教师课堂上的工作量,使教学双方都更轻松高效,但对于技能成绩的提高效果不显著;然而,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试题库,学生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进行理论复习和测验,及时自动批改试卷并将测验情况反馈给学生,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等措施,对提高理论考核成绩效果显著。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了学生在本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后的一些真实想法和感受,让课题组老师也认识到客观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此,我们提出几点改进的对策。第一,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资源建设和制作的能力,尽可能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第二,增加网络课程线上师生互动,让师生之间的互动能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后,使师生之间更加轻松、活泼、自由、愉快地沟通交流。第三,增强与学校慕课平台的技术人员之间的反馈沟通,提高平台访问期间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