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在线订单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21-60766769

产品分类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浅谈工匠精神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内化培养
发布时间:2018-08-15 点击次数:
现代学徒制为当代“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体制基础。当代“工匠精神”是在传统“工匠精神”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学徒制,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为“学徒训练”,是指根据一种规定有师徒关系、训练年限和条件的合法契约来进行的一种技术或工艺训练。学徒制是传统技艺传承的载体,主要由师傅指导学徒学习传统手艺,内容主要包括技艺的背景知识以及实际工作时的经验。师傅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徒道德品质的教育者。师傅在技艺和道德方面对学徒的影响非常大,师傅必须教育学徒成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合格公民,所以学徒制教育是从业和做人全方位的教育。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则是通过古代学徒制来进行的。
1 工匠精神在现代学徒制中内化培养的提出
1.1基于对工匠精神认识的深化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之更加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4]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爱岗敬业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作为一线专业教师,不仅要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研究和实践“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必要的说教形式,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但重点是“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应选择好培养工匠精神的载体,让学生在“做事”中形成习惯,在做的“过程”中内化工匠精神。可见,践行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选择好“知行合一”的载体。
1.2基于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反思
2015年,我校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而汽修专业在2013年就与省内汽车维修企业合作,开展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员工合格标准为导向,以培养职业适应能力为核心,按照“四位一体”(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二元三段”式(学校和企业,第一年学校、第二年企校、第三年企业)培养模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从第一个试点班的效果来看,与预设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给校企双方留下了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岗位工作不感兴趣,致使部分学生中途流失,企业也未达到培养“自己人”的目标。对此,校企双方应反思如何配合以避免学生中途流失。
二是未被合作企业录用的学生,就业受到技术技能“专一”的局限,学生、家长有不满情绪。对此,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应思考增加哪些培养内容?
三是企业转型升级或破产,员工转岗下岗再就业已成为新常态。若员工满足于“专一”的技术技能现状,又缺乏“应万变”的工匠精神,一旦企业转型升级或破产,转岗、再就业中必然有困难。对此,要思考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该如何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
1.3基于工匠精神培养与现代学徒制的共性和互补性
共性:工匠精神培养和现代学徒制有共同的目标——培养并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互补性:工匠精神的培养,重在“知行合一”,而“行”需要合适的载体。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现代学徒制中,不仅是工匠精神培养的最佳载体,而且还能较好地减少现代学徒制的弊端带给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烦恼。为此,我们提出“工匠精神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内化培养”的命题。
2 工匠精神在现代学徒制中内化培养的实践
在现代学徒制的第一个班试点中,按照“二元三段”式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各管一段”,相互介入甚少。后果是部分学生中途流失,企业未达到培养“自己人”的目标,未被合作企业录用的学生,就业受到技术技能“专一”的局限,学生、家长有不满情绪。为此,从第二个试点班开始,紧紧围绕培养并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为目标,校企双方“突破常规、务实合作”。以问题导向,边干边改,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的元素,培养爱岗敬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其做法如下:
2.1从兴趣入手,培养专业兴趣和爱岗敬业的职业行为
一是微调课程计划,增加第一学年企业参观、见习的时间,以增加学生对汽车维修企业、行业及工种的了解;二是推荐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感兴趣的企业(汽车4S店、汽车快修店、汽车美容店)进行多工种见习。通过见习,在汽车机电维修、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商务四大工种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种;三是在第二学年组建试点班时,把“职业兴趣”列入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的重要条件。让学生选到感兴趣的工种,企业选到有职业兴趣的准员工,为企业培养爱岗敬业的员工奠定基础。
2.2问题导向,培养专业习惯和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
一是按“8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严格要求学生,从反应出的问题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素养,消除安全隐患,节约成本和时间。
二是安排学生体验“接车”“交车”工作,体会“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在接车时,要认真听车主对病车的症状介绍、取车时间及质量要求。交车时,要耐心听车主对维修质量的意见,特别是车主“吹毛求疵”的苛刻点评。让学生亲身体验汽车维修行业的“上帝、质量、责任”的内涵,以培养学生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三是“试修”病车。让学生在熟悉仪器、设备使用、参与师傅修车(看、听、递工具、故障诊断、查阅资料、排除故障)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试修”病车。
按车主介绍症状→预检→故障诊断→拟定维修方案→确定维修方案→排除故障→质量检测的流程,安排学生进行预检、故障诊断、拟定“试修维修方案”;师徒合作再行预检、故障诊断、拟定“维修方案”;比较两套方案,分析“试维修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师徒、车主确定维修方案;在师傅指导下排除故障(更换元件或总成);进行质量检测、交车。
“试修”病车的过程,是学生“深刻认识”师傅的过程。师傅之所以经验丰富、技术高超、技能娴熟、车主满意,是学习、钻研技术技能、精益求精的结果。
“试修”病车是让学生“自省”“自悟”的过程,学生在“试修”病车的实践中,自测了“本事”,找到了自己在技术技能上存在的问题,而且还会反省自己在学习、钻研技术、修炼技能方面的态度。学生因受师傅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逐步形成学习、钻研技术、修炼技能的职业习惯,再由职业习惯升华为精益求精的品质。
2.3突出重点,培养精工气质和追求卓越的职业创造精神
让学生参与到本专业的不同岗位并引导学生追求卓越,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精工与创造精神的内化。
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是汽车维修行业的通用工种,其技术、工艺大体相同,决定维修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员工的技能。对该工种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重点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层面。
汽车机电维修工种,因车辆品牌多、款式多,加之技术更新快,决定维修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员工掌握的技术。对该工种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重点在不断学习、钻研新技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层面。
汽车商务工种要直接面对车主。对该工种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重点要放在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层面。
3 工匠精神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内化培养的深远意义
目前,我校汽修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已毕业两届。两届试点班在培养模式上不同的是,第二届试点班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培养,其效果也不同。第二届试点班学生流失率较低,合作企业录用率有所提高;未被合作企业录用的学生,多数被省内其他汽车维修企业录用;剩余的少数学生,离开了汽车维修行业,自主择业或自主创业。
4 结语
在现代学徒制中,虽然学生直接学到的技术技能可能因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更新换代而显得有一些尴尬,需要继续教育的持续补充,但在现代学徒制中融入的工匠精神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的理念却可以让学生和企业受益颇多,这也是我们一定要在现代学徒制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的充分理由。
电话:
021-60766769
手机:
15216837090